香港經濟指南
香港並無徵收關稅,亦只對小部分商品徵收稅款,因此香港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商業中心之一,尤其有利於與中國通商。
此外,香港堅決奉行法治,並且尊重私有產權,令香港成為外國公司、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戰略性目的地。
可是,在這個繁榮的商業中心背後,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模式?它是如何運作?推動香港經濟向前發展的最重要力量又是什麼?
請繼續閱讀本文,我們將為你找出答案。
概述:
- 香港的經濟結構
- 香港的經濟強項
- 香港主要產業
- 對外資企業的態度
- 與中國的關係
探討香港的經濟結構
香港的經濟可被定義為高度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。
香港經濟的主要特點包括:
- 低稅率
- 近乎是完全自由港
- 完善的國際金融市場
香港的法定貨幣為港元,由三大國際商業銀行發行,並與美元掛勾。
香港金融管理局扮演金融監管機構的角色。因此,即使香港沒有設立中央銀行機制,實際上金管局已扮演著央行的角色。
自由經濟
香港一直以擁有高度經濟自由而為傲。根據經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的經濟自由指數,自1995年該指數成立以來,香港均被評為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地區,2015年更以8.97分位列全球之首。
香港奉行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,同時非常依賴國際貿易和金融。這是香港被視為最佳創業環境的關鍵原因之一。
香港的經濟強項
香港擁有多項關鍵經濟優勢,包括可靠而強大的銀行體系、幾乎沒有債務的政府、強大而獨立的法律系統,以及約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(2017年)。
除此之外,香港政府還嚴厲執行反貪腐,藉此防範結黨營私及欺詐行為。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緊密聯繫,更為經濟發展錦上添花。
香港聯合交易所
香港聯合交易所對國際及中國的企業而言,也是另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利好因素。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和現代化金融業務,吸引這些企業紛紛來港上市。
更重要的是,香港擁有龐大的資本市場,其資本規模、相關的金融法規、各種各樣的金融工具,足以和倫敦及紐約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媲美。
目前香港聯合交易所市值約為3.7萬億美元。
香港本地生產總值
自1961年至1997年,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了180倍,同期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也增長了87倍,令香港的經濟規模已略大於以色列或愛爾蘭。
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,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2011年位居全球第六,甚至高於美國和荷蘭,略低於汶萊。
不過於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動蕩後,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略為下降。
香港的港口功能
香港在20世紀後期,已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。在貨櫃運輸量方面,香港僅次於紐約和鹿特丹港口。
同樣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是世界貿易組織(WTO)的正式成員,葵涌貨櫃碼頭綜合體,也是整個亞洲地區其中一個最大的(如果不是唯一最大的)貨櫃處理及運輸綜合體。
香港的主要產業
香港十分依賴金融服務、電子製造業和旅遊業,這些均是香港的主要產業。因為天然資源稀少,所以香港近乎沒有農業,而是完全依賴進口原材料和能源。
農業對香港經濟近乎沒有貢獻。於2017年,只佔本地生產總值0.1%,以及勞動人口的0.2%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農業的產出在2018年還有所下降。不過,近年香港引入高科技垂直式農業,作為傳統農業模式的替代方案;加上中國出口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引起關注,成為促進香港本地農業發展的因素。
另一方面,製造業在香港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甚大。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7.22%,僱用近11.7%的勞動人口。當中主要行業包括電子、電器、資訊科技和電訊行業。
最後,香港最發展蓬勃的行業無疑是金融服務業,更確切地說,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的經濟核心,它包括金融服務、貿易、物流、旅遊、進出口、專業及生產者服務業。
金融服務業約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92.2%,僱用88%的勞動人口。因此,香港可以被稱為亞洲企業的服務中心,尤其是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公司。
對外國企業的態度
《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》指出,2019年外商在香港的直接投資為684億美元,比2018年減少34.4%。這是因持續的社會動蕩和企業盈利下降所致。然而,僅於2019年,外國直接投資總存量已達18,670億美元。香港是全球第四大資金流入地區,同時也是第四大投資者。
此外,香港也是外國跨國企業地區總部的樞紐。跨國企業主要在港開設服務部門(包括促進間接外國投資所需的地方辦事處及財務部門)。
香港的重要投資國家包括: